甲骨文字形

“子”的甲骨文字形

“子”字典中的甲骨文字形

“子”龟甲兽骨上的形态

“子”《字源》中的字形演变

字理阐发

象形字。“子”字在商代文字中有三系写法:第一系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,后或省简其发,或于头部标记其囟;该字至周,字形稍变,上肢为襁褓包裹,其后形体稍讹,至《说文》籀文则在字下加一符号,许慎解为“几”,谓“籀文子,囟有发,臂、胫在几上”。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天干地支的“子”。第二系,上像幼儿头发、头颅及两臂,下像两并的两胫,后演进为《说文》古文。第三系与第二系的区别仅在于头发的有无,后演进为小篆及隶书。“子”的本义为婴儿,只显示年龄而不计性别,引申为动物的幼仔,又引申为动物的卵与植物的果实或种子;又引申为细小的物件。“子”,假借为地支字。用于纪月,指十一月;用以纪时,指二十三时至一时;在太岁纪年法中亦用以纪年。

字理教学

利用字源讲解,利用多媒体展示婴儿的图片,并逐次讲解“子”如何从具象的人形转化为甲骨文字形的抽象过程,让学生感受汉字造字的象形艺术。

字与文化

“子”是商代的国姓,又是分封制时期的较低的爵位:《孟子·万章下》“天子一位,公一位,侯一位,伯一位,子、男同一位,凡五等也”。春秋时代,殷已灭亡,五等爵位已经破坏,比如楚本子爵,业已僭号称王,于是“子”就在称谓中保留下来,成为对对方的尊称。《日知录》“周制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五等之爵,而大夫虽贵,不敢称子。春秋自僖、文以后,执政之卿始称子;其后则匹夫而为学者所宗亦得称子,老子、孔子是也”。这样一来,“子”就泛化,成为敬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