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 甲骨文字形 “方”的甲骨文字形 “方”字典中的甲骨文字形 “方”龟甲兽骨上的形态 “方”《字源》中的字形演变 字理阐发 甲骨文为象形字,象耒,上短横像柄首横木,下长横即足所蹈履处,旁两短画或即饰文。古者秉耒而耕,刺土曰推,起士曰方。甲骨文常用为方向、方国义。西周金文还常用为方圆之方。 字理教学 “方”字甲骨构造本义与课文含义有较大区别,此处不适合使用甲骨文进行教学。此处可以使用图形□进行示意。 字与文化 方,上古有方国义。古代实行过方田制,不仅各家分的是方田,一个村落、一个公社乃至一个部落的所有地、封疆,也大致是方的,故都是以“方”来计算的。古书中常见土地“方千里”“方百里”“方五十里”,就是这种习惯的遗留。正因为如此,上古的部落常称某“方”“方”和“国”也常常结合使用。如商代有“鬼方”“羌方”“犬方”“孟方”等。《论语·尧曰》“朕躬有罪,无以万方;万方有罪,罪在朕躬”中的“万方”即万国;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“惠此中国,以绥四方”中的“四方”即四面的方国。进一步,一国之内的一个地区也可以称“方”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”其中“远方”即遥远的地区;这样一来,东部地区可以叫“东方”,西部地区可以叫“西方”,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(陈良)北学于中国,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”中的“北方”可以看作北部地区。这种词组,词义重在方位,“方”逐渐虚化,由地域义演变为方位义,如《诗·齐风·鸡鸣》“东方明矣,朝既昌矣”,又《秦风·蒹葭》“所谓伊人,在水一方”等“方”,就没有地区、方国义而只有方位义了。这种演化在先秦就早已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