甲骨文字形

“车”的甲骨文字形

“车”字典中的甲骨文字形

“车”在龟甲兽骨上的形态

“车”《字源》中的字形演变

字理阐发

甲骨文为象形字,全体象形的车字,有车箱、两轮、两键、一辕、一衡、两轭,但在殷末周初金文中已有省略车箱的车字,在甲骨文中更有省略车箱的车字,省略车辕和双轭一横的车字,只剩两轮一箱,更有只剩两轮一轴的车字。

字理教学

利用字源讲解,感受“车”从具体形象的车辆到抽象字形的过程,在这里注意讲解古人如何抽象出一个事物最突出的特征(车的轮子和车架)融入造字构建中的。

字与文化

古代除供运输、乘坐外,主要用于作战,用以运载的称“田车”,供交通用的称“乘车”,战争用车称“兵车”。春秋以前盛行车战,战车在当时不但是作战的重要工具,而且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,所以有“万乘之国”“千乘之国”的说法。古代战车都是一辆车套四匹马的,所以战争的准备工作,首先是“赋车籍马”其次才是“赋车兵、徒、甲盾”(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)。战车是为了“驰敌致师”的,所以车都造得尽可能坚固轻快,因此,兵车也称“驰车”“轻车”“革车”。运输货物辎重的车则称“重车”“大车”或“牛车”。一辆战车上一般配备三个战士:御手居中,控马驾车;弓箭手居左,远攻放箭;力士在右,持戈近战(将车,则将在中间,御者居左)。这三个人都称“甲士”是主要战斗人员。正因为春秋时代从事的是车战,所以那时的战场都选择在开阔地带。在战场上,敌对双方的成百成千辆兵车摆开战斗队形彼此互冲,因此,春秋时期的战斗,一般都是一冲决胜负的。所以,那时的战役没有经年累月、相持不下的。